中文專科補習帶你走進古人的七夕節

“小朋友們,你們知道七夕這個節日嗎”?不知道沒關係,今天中文專科補習帶你們走進這個傳統節日……

七夕節,又稱七巧節、七姐節、女兒節、七夕祭、牛公牛婆日、巧夕等,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。七夕節由星宿崇拜演化而來,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,因拜祭“七姐”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,故名“七夕”。

拜七姐,祈福許願、乞求巧藝、坐看牽牛織女星、祈禱姻緣、儲七夕水等,是七夕的傳統習俗。經歷史發展,七夕被賦予了“牛郎織女”的美麗愛情傳說,使其成為了象征愛情的節日,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,在當代更是產生了“中國情人節”的文化含義。 (如果還想了解更多關於中文學習的信息,那就快點擊這裡吧!)

現代大部分的年輕人則會在七夕這天,和喜歡的人一起吃頓浪漫的晚餐,從西餐到火鍋,從烤肉到甜品,簡直應有盡有!最終目的,是為了能讓對方開心。

那古人是如何過七夕的呢?

上週中文專科補習還帶大家學習過牛郎織女的故事,相傳,牛郎織女只能在七夕這一天見面,鵲橋相會,七夕又稱乞巧,古代人在祈求美好愛情的同時,更有女子祈求能有最巧的手,做最好的女紅,這可是古代評判女子德藝的標準之一。

七夕,古代人對愛的表達很含蓄,比如送書信、送荷包、送手帕等。

當然,古代人在七夕也有月下聽細語的習俗,兩個人也不多說什麽,就靜靜地賞月聽語,此時無聲勝有聲的。

中文專科補習課上,我們了解到現代人對於愛的表達就比較直接,很多人會選擇大聲說出自己的心意,於是七夕當天變成了大型表白現場。

中文專科補習

有鮮花蠟燭表白的,有電影院包場表白的,很多人甚至在這一天領證結婚,以此表達對這段感情美好的期望。

通過中文專科補習,我們了解到其實這世上本沒有七夕,牽牛、織女也只是天上的兩顆星,中間隔了長長的銀河。

但是古代愛喝酒的文人喜歡講故事,大晚上喝完酒看兩顆星被銀河隔開,深有感觸。

於是他們腦洞大開,便有了牛郎織女鵲橋會的愛情故事

人們對牛郎織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來已久,可追溯到上古時代。七夕節歷史久遠,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,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。

七姐誕的乞巧習俗傳入北方西安一帶始於漢代,漢代是南北各地風俗習慣傳播融合時期,西漢劉歆著、東晉葛洪輯抄的歷史筆記小說集《西京雜記》有“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,人俱習之”的記載。

七夕節乞巧是向七姐祈求心靈手巧,希望婚姻幸福,家庭美滿。七姐誕,在福建閩南、浙江溫嶺和台灣等地區即稱為拜“七娘媽”,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天仙。

民間相傳,在每年的七夕夜晚,是天上織女牛郎鵲橋相會之時,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、心靈手巧的仙女。女孩們在這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,擺上時令瓜果,朝天拜祭,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,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,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。

中文專科補習在福建閩南、浙江溫嶺和台灣等地即稱為拜“七娘媽”,七娘媽又稱七星媽、七星娘娘、七星夫人、七娘夫人等,為織女星化身。七夕是“七娘媽”的誕辰日,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。每年這天,人們三五成群到七娘媽廟供奉花果、脂粉、牲禮等。

這天,台灣民間還流行一種“成人禮”,即孩子長到滿15歲時,父母領著他帶著供品到七娘媽廟酬謝,答謝“七娘媽”保護孩子度過了幼年、童年和少年時代。

如果還想了解更多中華傳統小知識,那就快來加入中文專科補習吧!